所长信箱   |    信息公开   |    内部办公   |    内部办公(旧)   |    ARP   |   图书馆   |    中国科学院   |   网站地图
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20170323海南日报】中国深渊科考队返航三亚 首获万米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3-24  |  【打印】 【关闭

  

 深海科考队乘“探索一号”回港。海南日报记者武威摄

  历经68天,航行7929海里,执行113项任务,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完成再探万米深渊的科考任务,乘“探索一号”科考船3月23日顺利回到三亚港码头。据悉,此行科考,不仅是对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深海装备进行成功的试验和实际应用,也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突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深渊科考领域的能力。

  23日上午8时许,蓝白相间的科考船“探索一号”缓缓到港。经历68天海上作业和多次恶劣海况的科考队员们凯旋归来,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南省科技厅、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三亚市等有关部门领导、参航单位代表、科考队员家属代表的热烈欢迎。

  根据“精打七千、实做一万”的思路,深渊科考队于2017年1月15日从三亚出发,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和雅浦海沟区域,执行“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与研究”“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113项试验与科考任务,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深渊生物、深渊生态及深海装备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此次深渊科考中,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海底地震仪、“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原位实验号”“万泉号”“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海斗号”5次下潜进入万米深度,在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输播放;“海翼号”水下滑翔机,3次突破水下滑翔机的世界下潜深度记录(6003米),最大下潜深度达6329米,获得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海科学数据;3台深渊着陆器,对我国自主研发的具陶瓷耐压舱结构的高清摄像机、浮力材、高清摄像系统、水体微生物原位抽提和固定装置等系列深海装备,进行了成功的试验和实际应用。

   

  深海科考队乘“探索一号”回港。海南日报记者武威摄 

  此次科考行动,20次进入挑战者深渊,最深到达过10911米的海底,从海底取回1200多升水样、120升经过原位化学实验培养的水样、330多个海底大生物样品、大量微生物样本、近4升海底沉积物样品、12小时高清视频和40小时的标清视频资料,创造了多项记录。其中,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国家;在雅浦海沟7884米深度,获取一尾深海狮子鱼样品,是目前我国在深海获取的硬骨鱼类样品的最大深度;还获得的近2800毫升保压气密水样,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万米深度获得的保压气密水样。

  深渊科考队的收获,为我国下一步研究制造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提供重要参考。这一工作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测技术领域步入国际先进水平。

  科考团首席科学家包更声介绍,本航次科考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技术上的试验和应用,为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储备,采集的样品可以做大量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物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上述的这些试验及科考作业,不仅说明了万米海斗深渊不再是中国科学家的禁区,也充分表明了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一世界前沿科学领域进行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深渊科考队负责人表示。

  这次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共有成员60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岛华洋海事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长荣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高岸视野文化传媒公司10家单位。

原文链接:http://cgi.hndaily.cn/hnfb/mobile/article/201703/201703231710345655.html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备案证号:琼ICP备13001552号-1   琼公网安备 46020102000014号
地址: 三亚市鹿回头路28号 邮编:572000 网站维护:深海所办公室   邮箱:office@idsse.ac.cn